歐洲文學史分節 24

 加書籤  朗讀 滾屏

时期的哲学和文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康德企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主义这两种互相敌对的世界观,在承认客观世界即“”的存在的同时,又宣称这个“”是能认识的,可能认识的只是现象世界。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以及对天才、自由、艺术即游戏之类的概念的阐述,替漫主义运奠定了哲学基础。把艺术和审美活看作自然界的必然王国和神界的自由王国二者之间的桥梁,这思想对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也起了影响。席勒在《审美育书简》里曾对此加以发挥。费希特摈弃了康德的“”,把“非”看作“自”的创造的产的极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之成,认为切存在的事都是绝对理念的“另”或自发展的结果,发扬了康德以德国哲学的辩证思想,在哲学和艺术理论中都建立了历史发展观念。谢林则宣扬自然和神、客和主在“绝对”中的统说,自然是看得见的神,神是看见的自然。这种哲学对漫主义运有很影响。

海量小说,【吉讀文學網】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同于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更同于德国启蒙文学初期特舍特倡导的对法国古典文学形式的模仿。它是在德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18世纪80年代,歌德和席勒先脱离飙突时期,在法国革命安的年代里,逐渐形成们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们认为类历史在断发民,益接受所谓主义的理想,们企图培养完整的、和谐的们的主义理想承袭了文艺复时期文主义的传统,但是削弱了者的反宗、反封建的容,而提倡以宽容和妥协解决和理智、自由和法则、个和社会的矛盾。们在创作方法强调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结;在艺术形式完整,语言纯洁。们接受了温克尔曼用以概括希腊艺术特点的“贵的单纯和宁静的伟”的看法,把希腊艺术作为典范,同时也从民间文学里取养分。但们回避革命,想通社会和政治的改造,只想用象的理想,甚至企图在“和谐”中维持旧的社会秩序。这种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的理想是可能实现的。实际们所谓的“类”是资产阶级的,所追的自完成是资产阶级个主义的种表现。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虽然反映德国资产阶级的弱点,但它的思想容基本是积极的、向看的,它在艺术有很的成就。与此相反,德国漫主义文学多数是消极的、向看的,甚至是病的。德国漫主义运开始于18世纪90年代,结束于19世纪30年代。当“古典”主义主只能由歌德和席勒这两个名字代表时,漫主义则拥有量的作家和诗。早期的漫主义者除诺瓦利斯贵放外,史雷格尔兄、蒂克等都是于小资产阶级,对法国革命曾度表示欢,随由于对法国革命的恐惧和厌恶,才否定现实,向退却。们缅怀去,歌颂封建的、会的中古时代。们标榜创造种“新”的文艺,实际这是种反的文艺。们继承了飙突崇尚受理约束的方面,却丧失了飙突文学中那种战斗的、反封建的神。在艺术,同启蒙时期文学相反,们混淆文学艺术种类的界限;同“古典”主义文学相反,们的作品形式散漫,语言糊甚至怪诞。们写量作品,艺术的成就却很有限,政治则越越趋向反,标志着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投降。在某种意义说,们已成为十九世纪末期资产阶级颓废文学的“先驱”了。

在拿破仑占领德国的时期,德国民民族意识觉醒,涨,涌现国歌手如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1769-1860)、台奥多尔·克尔纳尔(1791-1813)等,们抵抗法国侵略,号召民起们的思想中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成分。时所趋,些较晚的漫主义者在们创作辞藻华丽、充怀古调的作品的同时,也考虑到祖国的途和民族的命运。们中间,有国诗歌,有挖掘中古时代的文学遗产,有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和民歌。也有个别作家在反对市侩习气、揭社会理现象的作品中显示现实主义的因素。此外,漫主义者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绩。这可以说是德国漫主义派对德国文学作的带有积极的贡献。

维也纳会议以,德国封建非常猖獗,漫主义文学容更为虚,漫主义者美化封建贵族和天主会,给腐朽的封建制度穿妖冶的装,成为反统治者的文化助手。这期间老年的歌德却密切注意欧洲先国家的步事,继续行创作。反对文学中切神秘的、宗的、蒙昧主义的倾向,断地谴责漫主义脱离现实和敌视生。说,“古典的是健康的,漫的是病的。”但晚年的作品,无论是容和形式都能说纯粹是“古典”主义的,其中少积极漫主义的成分。与此同时,青年海涅已经写清新生的抒诗和尖锐地讽德国落现象的散文,预示德国文学中个新时代将临。的创作本是在漫主义的影响开始的,但却“用鞭笞答谢了老师”。

歌德在1775年接受萨克森—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的邀请,到魏玛任枢密顾问,担任军事、通、财务等行政工作。意利旅行(1786-1788)归摆脱了行政事务,从事文艺创作和科学研究,并领导魏玛宫廷剧院27年之久(1791-1817)。除少数几次旅行外,期居住魏玛,1832年逝世。

歌德初到魏玛的十年,是从飙突转入“古典”主义的渡时期。到了萨克森—魏玛公国,本改良主义的想法,企图在政治、经济实行改革,但是没有成功。这时期的主创作是些抒诗和叙事谣曲,如《致月词》、《的夜歌》、《迷》、《魔王》、《渔夫》等。这些诗是青年歌德诗歌的继续,但是已经失去《普罗米修斯》那种反抗的神,而代之以更多的抒因素。到了80年代初期,的诗中的资产阶级主义容越越多,笼统地赞颂的“贵”、“友”、“善良”(如《神》)。同时,的某些工作如视察矿山等使渐渐对自然界发生趣,研究了地质学、生学、解剖学,这对于思想中的唯主义成分和化论观点起相当的促作用。

1786年,歌德到意利旅行。在意留将及两年,研究古希腊、罗马艺术,接受了温克尔曼的艺术观点,形成了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在意利,完成了1775年就已开始的悲剧《哀格蒙特》(1788),把1779年写的《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散文稿改为无韵诗(1787),回到魏玛,又写八十年代初所计划的《托夸多·塔索》(1790)。这三部剧本,第部标志着从飙突到“古典”主义的渡,两部则是歌德“古典”主义初期的代表作。

《哀格蒙特》的剧发生在16世纪尼德兰反西班牙统治的解放战争时期,剧中主公总督哀格蒙特伯爵为尼德兰民所戴,但是对敌度游移,够坚强,最被西班牙派尼德兰民的阿尔巴将军逮捕。歌德在这里创造了哀格蒙特的克莱尔辛的形象,自民间,质朴忠实,在哀格蒙特被捕勇敢地呼吁市民起义。但是往表示拥护哀格蒙特的们都慑于阿尔巴的威敢行呼吁无效,毒自杀。哀格蒙特在临夕,梦见克莱尔辛化作自由女神在云中现,宣示亡将给尼德兰带解放,并且递给胜利的环。这个剧本还贯穿着像《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那种飙突、反抗君、争取自由的神,但是歌德把历史的哀格蒙特写成个正面的理想,把尼德兰解放战争中英勇反抗的民写成无能的群氓,这反映歌德的历史唯心主义和视群众的观点。

“古典”主义诗剧《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在德国文学史和莱辛的《智者纳坦》、席勒的《堂卡洛斯》相提并论,被称为最突地宣扬主义的三部剧作。歌德的论、主义思想在这个剧本里表现得最为完整,宣扬主义的胜利,竭使看到量,其结果,伊菲革涅亚这个形象既是希腊时代的,也是当地德国的现实中所能存在的,只是诗头脑中个资产阶级主义的榜样而已。

《托夸多·塔索》通利文艺复时期菲拉拉公爵的宫廷诗塔索和公爵的臣安托尼俄的争执,反映了当时歌德切到的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即艺术创作和为宫廷政治务之间的冲突。这个剧本说明诗愿沉沦毁灭,就必须和现实妥协。但它更多地是反映歌德在魏玛宫廷中的苦闷。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歌德认识它的历史意义,却又否定它的手段,并对革命中的群众量缺乏理解。写了些蔑视群众、嘲讽革命的诗歌,如《威尼斯格言诗》(1796)中的部分,以及戏剧如《市民将军》(1793)、《们》(1794)等。歌德主张政府须顺应时行改革,对付革命。少作品里都表达了改良主义的思想,这充分反映德国资产阶级的懦弱和它的反。被称为“市民牧歌”的《赫尔曼与窦台》(1797)是部用古希腊六步格诗写成的叙事诗,叙述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占领莱茵河以西地区,德国批向莱茵河东逃亡时在半天发生的段故事:金狮饭店店主的子赫尔曼和逃亡群中个女子窦台的。歌德在这里主歌颂了德国小市民安分守己、害怕革命的保守思想,歌德自己曾说:“试图把个德国小城生活中的纯洁的,在叙事诗的坩埚里从矿渣中分化,并想把世界舞台的运迁,用这面小镜子予以反映。”这里所谓的纯洁的,无非是对于小市民的庸俗安定生活的美化。

1794年以,歌德和席勒渐接近,彼此密切作,直到1805年席勒逝世,十多年都写了许多重作品。歌德在这时期完成了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浮士德》第部(1808版),以及边已经提到的《赫尔曼与窦台》。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歌德用1777至1785年间写的部小说稿《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为基础,加以改编和扩充写成的。德国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剧院,企图通戏剧育群众,以得在德国,莱辛、席勒以及当时些民族剧院的创办者,都对此的努。《戏剧使命》也反映了这种资产阶级的愿望和企图。于商的威廉·迈斯特边的狭隘庸俗的环境,投认为拥有广阔天地的戏剧事业,想建立所民族剧院。幼年就好傀儡戏,到了青年时期,经常到剧院看戏,女演员马利亚娜,久由于误会和分开,随加入个流剧团。这个剧团到,有时也受雇到贵族府邸去表演。但剧团的实际况和对戏剧的理想有很距离,到失望,最发现了莎士比亚,在莎士比亚的著作中看到富多彩的世界,自串演哈姆莱特,想成为德国的莎士比亚。《学习时代》把部原是描述戏剧生活的小说发展成“育小说”,作者在其中树立了“古典”主义的生理想,即断地克制自己,培养自己的个,作为个所谓完整的投入现实生活。所以在《学习时代》里,威廉的戏剧事业只是中的个阶段,在这阶段里接触到各阶层的,经历了许多迷津和错误,最被接纳加入个秘密团,为改造社会而努

《学习时代》描绘了德国18世纪80年代的社会况。小说半部通演员和贵族这两种的活,反映德国社会的鄙陋而可怜的状;小说最两篇写到的秘密团,使想起当时欧洲盛极时的“共济会”类的组织。但小说里秘密团的首脑罗塔利奥以及周围的都是些理想化的贵族。罗塔利奥解放农,实际是迫于时,同时也是为了个利益。歌德希望在肯定现存社会制度的,通贵族的德改善现实。全书对于贵族有的优越条件经常加以歌颂和赞赏。威廉厌弃商孜孜为利的庸俗,同层地位的演员们生活在起,这些描绘得很生,有血有;等到脱离剧团,加入秘密团,发展到个所谓较的生活阶段,这时的活却使虚了。这说明秘密团所追能实现的想。

作为描述个发展和成育小说,《学习时代》在德国文学史居于重的地位,对19世纪少作家的篇小说如凯勒的《享利》等发生的影响。

席勒逝世,在反拿破仑战争的十几年,歌德用很部分时间和从事自传的写作。《诗与真》(3卷1811-1814,第4卷1833)叙述从童年到应邀至魏玛为止的段生活,但也叙述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况,和怎样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形成了的世界观和生观。书中的第七篇全面而入地论述了德国十八世纪中叶的文学,般认为这是德国文学史著作中最早的篇。被视为自传第二部的《意利游记》(1816-1817)记载歌德在意利旅行中的受,可以从中了解诗转向“古典”主义的化。

这段时期,歌德研究阿拉伯、波斯文学,受到启发,写部诗集《西东集》(1819)。诗里少东方的名、地名,采用了东方的素材,而表达的多半是诗对于时代、历史的观察和对于生命演的探索。

歌德生从未止诗歌创作。的诗歌从青年时期的抒发到晚年对于事的观察,用歌德自己的话说,是“部巨的自的断片”。的思想有很的保守和妥协,可是的诗歌在思想度和广度都超同时代的作家。的诗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发挥了德国语言的最功能,影响了德国整个十九世纪的诗歌。

歌德晚年致于《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1-1829)和《浮士德》第二部(1832)的写作,这两部作品都是在歌德逝世久脱稿的。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的完成距离《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有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欧洲先国家如英国、法国的社会起着急剧的化,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贫富的悬殊更为加想社会主义者在自己的头脑里设计了改革社会的方案。歌德晚年注意到这些想社会主义学说,自己也考虑新时代提的问题。歌德在《漫游时代》里探索了如何育青年、未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等等问题。从书名看,《漫游时代》是《学习时代》的继续,但是在结构形式和思想,它却是部与《学习时代》连续的、定的独立的作品。《漫游时代》包些与全书故事有联系的或者没有多少联系的短篇小说、格言语录,还穿记、信札和诗歌,这是漫主义小说家喜欢采用的形式。威廉·迈斯特在这里已经失去主公的地位,起到线索的作用而已。

歌德在小说中创造了个乌托邦式的“育区”,阐述了育思想。威廉把子菲利克斯育区。在这里受严格的训练,摆脱从同家里带的特殊习惯,遵守共同的纪律每个学童都就之所近学习种手艺,掌些书本知识,锻炼,先从事实际工作,然才谈到学术,并且都熟悉农业。

《学习时代》里的那个秘密团在《漫游时代》里成为种世界组织。这个组织有两组:居住者和漫游者。居住者在固定的地区从事劳;漫游者则在祖国境或外国开辟新的园地。在这个组织里同的劳都同样有价值,社会等级的区分消除了,技之,都是集分子。威廉用几年时间学会了医术,成为外科医生。

歌德再强调在这想的社会里,每个对己对都有用。但是这里的每个,在歌德心目中是些个劳的手工艺者。并且但否定私有制,还提倡它,认为每个量积累财富,以能用帮助和团。这样的社会只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想社会。虽然如此,这部小说所倡导的“”、“”的把个作为社会整部分的观点,却标志着晚年歌德在当时欧洲先思想影响的转

《浮士德》是歌德的创作峰。歌德写作《浮士德》,从飙突的1772年起到1831年全部完成,将及60年之久。从1806年第部脱稿到晚年集中量写第二部,中间也有二十年的距离,但是和《威廉·迈斯特》相反,第部和第二部首尾是比较贯的。

《浮士德》悲剧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描述浮士德生发展的程,如何摆脱中古时期的蒙昧状况,探寻新的路,跟切困难和障碍搏斗,克在的和外在的矛盾,终于得到了“智慧的最的断案。”歌德描述浮协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第部主是知识悲剧和悲剧;第二部则包了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

在第阶段知识悲剧里,浮士德年已半百,的是脱离现实的书斋生活,探索各种学术领域,得到的却是烦琐的、僵的知识,越学越到知识贫乏,对于包罗万象的自然和富的生,既能认识,也能享受。未果,能,陷入苦闷的渊。当绝望地诅咒世间的切时,魔鬼靡非斯托非勒斯乘隙而入,说可以陪着到“小世界”()和“世界”(政治)去享受生活。于是和魔鬼订契约,离开狭窄的书斋。这里反映了的知识同活的、与生活相结的知识的矛盾,作者借用魔鬼的,对德国十八世纪僵的学术行了辛的讽

浮士德被魔鬼领到个女巫那里喝了魔汤,恢复了青,遇见个小市民家的女孩子甘泪卿,魔鬼帮助获得生活使这个单纯的市民女子因失误而毒,溺在浮士德的剑,最自己发了,被在狱里。浮士德经历了的享受,也到极的良心谴责的苦。这就是《浮士德》中所谓的“甘泪卿悲剧”。这悲剧有两方面的意义。方面是当时阶级斗争在中的反映:在同阶级的男女之间的中(浮士德是以贵族的现的),小市民的女子常常陷入孤苦无援的悲惨境地,这是飙突文学中常常现的个主题。另方面是浮士德本的问题,浮士德的发展使抛弃甘泪卿,因为若是和结婚,就必得着庸俗的小市民生活。抛弃是悲剧,抛弃也是悲剧,这悲剧是能避免的。但是作者为了减甘泪卿悲剧给读者留的悲惨印象,在第二部最场中,使的甘泪卿成为“赎罪女子中之”,是把浮士德的灵引向圣,充当了像《神曲》中贝雅特里齐那样的角

浮士德在强烈的,好像经历了亡,在“风光明的地方”灵们的歌声中又得到新生。魔鬼把浮士德带到皇帝的宫廷里,为个腐朽的封建王朝务。这个王朝财政困难,臣们互相怨,但皇帝仍贪图享乐,举行化装舞会。们向皇帝建议发行纸币,暂时度财政的难关。皇帝知浮士德擅魔术,使古希腊美女海的幻影显现,供家欣赏。浮士德看到从未见的古希腊的美女,,昏倒在地。这段政治悲剧说明为封建王朝务,除了供奉统治者消遣取乐外,什么有意义的事,这里也触及了歌德本在魏玛宫廷中的些切验。

魔鬼背着昏迷醒的浮士德回到故居的书斋,浮士德旧的学生瓦格纳正在制造个“”。魔鬼帮助瓦格纳把“”造成。“”率领浮士德和魔鬼到古希腊的神话世界去寻找海。浮士德了地狱的女主允许海复活。象征古典美的海在舞台,和浮士德结了婚,生作欧福良。欧福良代表漫主义神,受约束,无限制地向,很陨逝了。随着子的亡,海也消逝了,只留裳托着浮士德回到北方。这种美的幻灭告诉读者,“古典”主义的美的王国也能是生最的目标。

浮士德的最目标是创造事业。看着海滨汐涨落,起了雄心,想把海化为平地。这时皇帝国发生,浮士德借用魔鬼的魔术把平息,在海边获得块封地。为了实现的愿望,率领这块地方的民改造自然,向海索取陆地。浮士德已经百岁,目失明,魔鬼见的末已到,派遣灵们给挖掘墓,但仍然雄心勃勃,听到灵们的锄头声,以为是为务的群众在筑壕挖

是的!完全献于这种意趣,

这无疑是智慧的最的断案:

每天每去开拓生活和自由,

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所以在这有环绕着的危险,

幼者壮者都活着有为之年。

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群,

在自由的土地住着自由的国民。

呼唤对于这样的刹那:

真美呀,请!”

在地子会有痕迹遗留,

它将致永远成为乌有。——

在这样宏福的预之中,

在将这最刹那享受。

在得到“智慧的最的断案”、量享受那“最刹那”时,浮士德倒在地与世辞了。

《浮士德》全剧的容是由两次赌赛引起的:次是魔鬼和天帝的赌赛,从这里又产生了浮士德和魔鬼的赌赛。

个赌赛在《天序幕》里。魔鬼敢于和天帝赌赛,因为浮士德陷入绝望的渊,对切发生怀疑,正在可以受魔鬼的成熟时期。魔鬼自信,若是趁这时候向魔手,使背离天帝,攫取的灵,定能成功,可以在天帝面夸耀胜利。天帝则有更坚强的信心,认为“在努时,难离错误”;并且“个善,在索之中会迷失正途”。所以天帝把浮士德给魔鬼,并没有什么放心。

第二个赌赛在浮士德的书斋里。浮士德和魔鬼订立契约,魔鬼提的条件是,在浮士德有生之年,愿作浮士德的仆,供驱使;浮士德,灵则归所有。浮士德自信,的努息,向魔鬼提条件,说,假如有安,算是走了末路;假如魔鬼能引足的念头,算罢休;假如对某个刹那说:“真美呀,请,”的生命算完了。

这两个赌赛订好以,魔鬼就担任起的职务。方面的责任,给浮士德帮忙,方面随时施展伎俩,阻碍浮士德向陪伴着浮士德经了“小世界”和“世界”,浮士德始终没有足,,直到最在创造事业的阶段里,对着最刹那说了声“真美呀,请”,随即去了。这到底是谁输谁赢了呢?从形式看,浮士德的确说了请刹那留的那句话;从实质看,浮士德生孜孜倦,纵使走许多迷津,犯许多错误,但从未滞僵化。所以浮士德,魔鬼和天使们展开了场浮士德灵的争夺战。结果还是魔鬼失败,天使胜利了 。当天使们荷负着浮士德的灵飘浮时,们说,“凡是自强息者,到头辈均能救。”

大家正在讀